top of page

上世紀三十年代,北京清華大學的國學研究院內,王國維、梁啟超、陳寅 
恪、趙元任這四大名師作了中國教育史上罕有的結合,同講學於清華園內。四大 
師學問精深博大,各有專長,為學術為指導後進而默默耕耘。 
而四方學子,亦不惜負笈千里,慕名而至,同聆大師教益, 
共仰大師風采。 
這邊廂如此,北大又如何〇在教育界奇葩蔡元培的主掌 
下,容納各方各樣的人物,不啻為名師的溫牀。既有年青才 
俊胡適,也有老怪物辜鴻銘々有新文學急先鋒劉半農,也有 
「桐城之餘」林琴南,百家爭鳴,創下北大有史以來最輝煌 
的一頁。 
或曰〆此等名師緣何而來〇為何能聚於一堂〇此無他,乃由於主事者的眼 
光與信任,不計學歷,破格任用々此外或同儕荐引,或禮賢下士,不一而足。如 
新儒學大師梁漱溟,因在報上發表了幾篇文章,以廿四歲的年齡,中學的學歷, 
便被蔡元培羅致到北大當教授,這便是眼光。甲骨文大師魯實先在報刊發表了一 
篇有關甲骨學的文章,廿六歲便被復旦大學聘為中文教授,而他的學歷,小學肄 
業罷了,這便是信任。再如中學學歷的錢穆,被胡適荐為北大教授。蔡元培禮賢 
下士,新携聘書赴浙,邀名士馬一浮北上,此非昔日信陵君親率車馬迎夷門侯生 
故事〇像這種破格任用的例子,在當時的中國大學裏,真如恆河沙數,難以盡書。 
※ ※ ※ 
也許有人會懷疑,名師是否必要〇若在小學或中學,有沒有名師,影響不 
大。但在大學這種注重啟迪學生思想的地方,則絕不可少。大凡稱為名師者,自 
有其風範,自有其感情力,是以開創一代學術風氣,如上文提及的清華國學研究 
院,後期的學生多隨陳先生鑽研唐史。也是以影響學子的抱負與志趣。「我的朋 
友」周老師(不是聖言同事),年青時代以高成績考入蘇州東吳大學法學系。在 
那年頭,能考入東吳讀法律,無疑為日後職業購了保險,那是年青學子夢寐以求 
之事。然而因緣際遇,周老師在東吳得遇三位名師 胡適、徐志摩、林語堂, 
據周老師說〆胡、林兩位固是名師,但是最有魅力的還是徐志摩,吐辭雅淳,顧 
盼生輝,最能醉人。周老師在三位大師的熏陶下,愛上了文學,畢業後放棄了高 
官厚祿,毅然從事語文教育。這等潛移默化之功,正是名師的感染力。 
- 5 - 
世人總認為〆電影、劇藝、體育運動才有明星,但教 
育又何獨不然〇成功的教學,講究的是傳授的技巧,感情 
的投入,使聽者如沐春風,如痴如醉。世人皆知梁實秋為 
莎學權威,英語教育家,大散文家。多不知梁先生生尌一 
副金嗓子,一口精準的京片子,爽脆玲瓏,難得是捲舌音 
適可而止。不像有些北方人好賣弄,雅好捲舌,甚至無句 
不捲,外地人聽來很苦。梁先生則字字如珠走玉盤,令人 
如聞以樂,如聽天籟,再加上幾分的幽默,單聽他說話, 
已是一種享受。朋友〈你能想像梁先生上課時的感染力嗎〇又如昔日辜鴻銘在北 
大講授英詵,常在講解前朗誦一遍,由於傳神到家,學生都說〆「明白了」,那真 
是藝術的表演,只有大師級人物才足以當之。 
或許可以這樣說,任何大學之能否成為名大學,端看它是否擁有名師〈擁 
有名師,才有機會教出高水帄的學生,其理甚明。月前有某大學校長對傳媒說〆 
「沒有充足的研究費,很難請得有名的教授。」單憑金錢尌能請得名師嗎〇昌黎 
先生說〆「千里馬常有,而伯樂不常有。」

© 2023 by Uniting Church Arizona. Proudly created with Wix.com

  • facebook-square
  • Twitter Square
  • Google Square
bottom of page